台灣FooD健康指南's Archiver

lilichen3729 發表於 2012-11-27 09:37

古代陶瓷的釉質鑒別

古代陶瓷的釉質鑒定之灰釉、土釉
  灰釉是用草木灰做熔劑配置的釉料。它是最古老的瓷釉品種,也是制釉工藝發展的第一階段。從商代原始青瓷出現,人們就開始用草木灰制釉。早期灰釉產品之所以都是青瓷,就是採用了胎釉同源的制釉方法。

  草木灰的品種有很多,性質也各異。龍泉窯的工匠把它加在青釉中,用來提高矽含量,避免了直接使用礦物石英的加工難度,起到增強釉面光亮度的效果。景德鎮的工匠又利用它的耐火度,摻入料渣製作成墊餅,防止器物在燒制過程中與窯具粘連。

  試驗證明,原始青釉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沒有規律可循,有含矽高含鋁低的,有含鐵低含鈣多的,含有含鈣少含鉀多者等。由此可見,除各地瓷土成分不同外,所用草木灰的不確定性也是重要原因。由於燒制原始青瓷的植物燃料是多樣的,所以添加在釉料中的草木灰,往往也不是單一植物灰。再加上西漢以前的原始青釉用灰未經陳腐處理,只是簡單淘洗後直接使用,與瓷土的融合性較差,多有分離現象存在,致使釉面平整度較低,且有明顯橘皮現象,人們稱其為“麻癩釉”。東漢以後,隨著制釉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注意到各種草木灰的不同性能,有意選擇那些單一植物燒成的草木灰配釉,如:松木灰、桑樹灰、竹灰等。與此同時,人們也逐步懂得了陳腐處理在制釉中的重要作用,草木灰中的鹼性物質可以通過陳腐被溶解於水中,從而大大提高了釉料的懸浮性和釉面平整度。

  每到深秋,北京街邊的楊樹下就會落滿枯葉。筆者曾經做過一個試驗,把他們收集起來燒成灰,就用這些灰經陳腐、淘洗後製成釉,不添加其他任何材料,竟然燒成了非常美麗的窯變乳濁釉。由此得到啟發,草木灰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天然釉料。

  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就像面紗下麵的姑娘,當你不了解她的時候,會感到無限的神秘,一旦將面紗揭去,又是如此的簡單和明瞭。

  土釉,就是用可熔性黏土直接入釉。從灰釉到土釉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漫長發展階段。土釉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制瓷工藝從胎釉同源的歷史階段過渡到了胎釉分制的發展新階段。最典型的土釉器就是隋、唐以來各地燒制的黑釉和醬釉瓷器。雖然土釉只是採用簡單的一元配方,但它的出現結束了兩千多年來胎釉同源的制瓷方法,為瓷器的釉裝飾工藝開闢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除了燒制官、哥、汝、定、鈞等御用名瓷外,各地窯場都積極生產以當地土釉為原料的黑釉茶盞。這是由於宋代盛行鬥茶之風,黑釉盞是鬥茶之佳器。宋人創造發明了許多黑釉茶盞新品種,其中最負盛名者有兔毫、變毫、鷓鴣斑、玳瑁斑、木葉、剪紙花等。由於宋代是以自然為美,講究爐火創造的窯變藝術,反對過度的人工裝飾,所以建窯生產的兔毫盞和鷓鴣斑盞備受皇室和文人的青睞,而南方吉州窯和北方磁州窯的產品只能為普通民眾所喜愛,但二者之間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它們都是土釉瓷器。

  土釉是一種含腐殖質較多的黏土。多年前,筆者在河南禹州學習古陶瓷製作技藝時,同師傅一起到野外採集“黑藥”(當地人稱燒制黑釉用的黏土為“黑藥”)。師傅從數裏外採集回來的“黑藥”與窯場附近的黃土色澤一樣。筆者問師傅:“家門口就有黃土,為什麼要跑那麼遠去取土?”師傅講:“你仔細看看它們一樣嗎?”經過仔細辨認,筆者發現師傅取回的黃土塊上佈滿許多細小的孔洞,而窯場附近的黃土就沒有這一現象。師傅說:“有它就好用,沒有它就不好用。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選土。”果不其然,師傅取回的“黑藥”,不需添加任何輔料,就可以燒出又黑又亮的釉面,如果窯位合適,還可以燒出油滴和兔毫,與宋代河南地區的產品如出一轍。後經學習得知,黃土上的孔洞都是古代植物根系腐爛後留下的痕跡。這類黃土中鉀、鈉、磷、鈣等元素含量較高,是燒制黑釉的優質材料。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