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FooD健康指南's Archiver

lilichen3729 發表於 2012-12-22 05:28

陶瓷的釉質鑒定:長石釉與琉璃釉

長石釉就是用長石替代草木灰做熔劑配製的釉料,屬透明釉的一種。它也是在清代晚期由歐美傳入中國的制釉新方法。其特點是釉面硬度高,光亮透明,有柔和感,燒成範圍寬,高溫黏度大,不易流淌,發色均勻,原料來源廣,化學成分穩定,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傳統灰釉、石灰釉與長石釉比較,其缺點是燒成範圍較窄,高溫黏度較小,流動性大,原料來源複雜,化學穩定性差。

  中國古陶瓷研究界的許多學者認為,早在唐宋時期中國人就用長石制釉了,因為他們在考古發掘中發現,那個時期的釉料中含有長石的礦物成分。這是對古代制釉工藝的一種帶有普遍性的誤解。我們不但要知道各地長石的常量元素,更要知道其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它才是古陶瓷痕跡鑒定中的關鍵所在。

  長石是一族礦物的總稱,呈架狀矽酸鹽結構。其化學成分是鉀、鈉、鈣和鋇的鋁矽酸鹽,主要類型有鉀長石、鈉長石、鈣長石和鋇長石。長石在我國分佈很廣,南北各地都產,各地所用長石基本都是本地或附近產品。

  琉璃一詞,古已有之。它應當是古希臘語的譯音,泛指人造玻璃製品。但琉璃和玻璃在古代各有所指。所謂漢綠釉、唐三彩、宋三彩和遼三彩都是現代人的叫法,古稱就是琉璃。到目前為止,我國最早的綠釉陶器發現於漢武帝的重孫漢宣帝在位期間的墓葬中。自漢宣帝以後,綠釉陶器製作在絲綢之路沿線獲得蓬勃發展,到東漢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雖然兩晉時期國內政局稍有穩定,但是以北方匈奴為代表的民族勢力日盛,徹底阻隔了中原地區與西亞各國的聯繫,這一時期釉陶製品又從中國人的視野中消失了。直至北朝少數民族政權建立後,絲綢之路重新打開,釉陶生產才得以恢復和發展。琉璃釉陶自三國以後消失了三百年,在東魏、北齊時期才又出現在國人面前。

  北朝末年隋朝初年,由於隋文帝的東征西討,琉璃釉可能又出現過短暫消亡,但正是隋唐人的喜愛和追捧,在唐朝建立以後,琉璃釉陶器才得到真正的大發展。

  漢綠釉採用氧化鉛+細砂(石英)+色劑(銅或鐵)的多元配方。它與我國本土胎釉同源的青瓷屬於不同工藝體系。

  宋三彩是唐三彩製作的延續,由於製作於宋代而稱宋三彩。宋代北方生產三彩器的窯口有磁州窯、登封窯、魯山窯、扒村窯和寶豐窯等多處。燒造器物多為爐、枕、盤、盆和洗等實用器,較少有唐代那種駝、馬、俑等動物和人物造像。其製作工藝也與唐三彩略有不同。唐代多種彩釉之間,相互交融,雖有少數作品也用刻畫線條的方法隔離不同色彩,但不像宋代那樣普遍使用印、刻畫工藝,再以不同色彩釉料直接在胎上搭配裝飾成花紋圖案。釉色多為黃、綠、白、褐等色彩。

  法華釉又叫法華釉陶或稱法華花器,在我國陝西西南部的蒲州和澤州一帶於元代開始製作,明代中期以後十分流行。法華器的裝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蔡鍔琉璃釉直接繪染紋飾,另一種採用宋代壁畫中的立粉技法,在陶胎表面上用泥漿勾勒出凸起的圖案輪廓線條,然後分別填以紫黃藍綠各色釉料進行裝飾,入窯燒成。

  素三彩,名為彩,實為釉,是以釉代彩,也是從古代琉璃釉發展而來。明代中葉以後,低溫色釉的發展已日益增多和成熟,創制了黃、綠、紫三色低溫釉,稱“素三彩”。因沒有紅色,故以“素”來表其特徵。除以上三色外,清代尚有黑、藍、白釉色,是在素三彩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新品種。在素三彩中,黃釉是最主要的色釉,它是以鐵為著色劑的彩釉。成化、弘治、正德的黃釉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準。清代以後黃釉色調愈來愈淡,其含鐵量愈來愈低。綠、紫釉色變化雖然沒有黃釉鮮明易辨,但其色調深淺亦隨銅和錳的含量多少和其他著色元素的影響而變化。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