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FooD健康指南's Archiver

ertebewwr1526 發表於 2012-12-22 07:31

越窯與越窯瓷

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越瓷類玉越瓷類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窯。當時,越窯的主要窯場在越州的餘姚、上虞一帶。因此越窯是指座落在唐代天寶年間越州轄區(會稽、山陰、諸暨、餘姚、剡縣、蕭山、上虞七縣)內的窯場,以出產類玉似冰的青瓷而著稱,超出這個範圍的浙江其他地區的窯場,儘管生產越窯風格的青瓷,但不能稱之為越窯,而只能為越窯系窯場。
      越窯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經歷了創造、成熟、發展、繁榮和衰落幾個大的段落,它是我國南方青瓷生產的重要產地,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三國時期的越窯產品,胎質堅致細密,胎骨多為淡灰色,釉層均勻,釉汁潔淨,早期紋飾簡樸,紋樣有水波紋、弦紋、葉脈紋。晚期裝飾趨向繁複,出現斜方格紋,還出現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兩類。
      西晉越窯瓷業劇增,瓷業漸趨繁榮,這時所制青瓷胎體較厚重,胎色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層厚潤均勻,釉色以青灰為主,裝飾精緻繁複,用刻劃、堆塑等裝飾手法,後期出現褐色加彩的裝飾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隨葬用品為主,熏爐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產品。
      東晉中期以後,越窯青瓷多為日常用具,如燭臺、燈、盆、缽、盤碗、壺、硯等,造型趨向簡樸,裝飾簡練,紋樣以弦紋為主。
      在東晉晚期出現的蓮瓣紋,在南朝時成為越窯青瓷的主要紋飾。器物上裝飾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為主,胎、釉分為兩種。一種胎質緻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種胎質粗松,呈土黃色,外施青黃釉或黃釉。
      唐、五代時期是越窯發展鼎盛時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準,尤其是所謂的“秘色”瓷,更是當時越窯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產品。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晚唐時胎質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另有一種在器物上堆貼花卉、人物、魚獸等的方法,器物常見的有碗、盤、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硯、執壺、瓷罌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淺腹的越瓷甌,風靡一時,成為文人墨客的歌詠對象。
      五代越窯青瓷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裝飾初期以素面為主,後期堆貼尤其是刻花大為盛行,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藝術風格豐富多彩。
      直到宋時越窯逐漸衰落。越窯青瓷,以胎質細膩、造型典雅、青釉瑩瑩、質如碧玉而著稱於世。這種如冰似玉的美麗釉色,深受詩人的讚賞和喜愛。有不少詩人都描述和歌詠過種美麗,如顧況、孟郊、陸龜蒙、徐夤、施肩吾、鄭穀等。
      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
      唐代陸羽曾在《茶經》一書中有此評價:“碗,越州上??”。對當時流行的越窯青瓷茶甌,陸羽評曰:“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在同樣一本書中,陸羽對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作了比較,他評道:“越瓷類玉,邢瓷類銀,越瓷類冰,邢瓷類雪”以類玉似冰來評價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窯青瓷,深得當時的詩人喜愛,不少詩人都描述和歌詠過越窯青瓷的美,如陸龜蒙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詠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貢餘秘色茶盞》),就連日本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石川鴻齋也曾作詩讚頌餘姚上林湖的越窯瓷器“:上林之窯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罷。遺珍誰得雉雞山,久埋土中猶未化,餘姚沈君藏一瓶,釉色瑩澈凝貌青。相攜萬裏來扶桑,割愛貽我何厚情??”。
      關於越窯,還有一點需要說明,越窯青瓷在晚唐五代時被稱為“秘色瓷”。這從唐代幾位詩人的詩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記載。但“秘色”之說,在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秘色”一說,缺乏實物支撐。在1987年,終於解開了這個謎。1987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中出土了唐懿宗用來供奉釋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時出土了記錄這些器物名稱的石刻“物帳”。據此物帳,專家們斷定該地宮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傳說中的所謂的“秘色”瓷,從而揭開了“秘色”瓷的謎底。關於“秘色”瓷也有兩說。一說是廣義的,越窯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說是狹義的,越窯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稱之為“秘色瓷”。狹義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窯中燒制的供禦之物。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