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FooD健康指南's Archiver

lilichen3729 發表於 2013-2-12 10:43

古玩知識:宋代耀州窯的歷史-2

又如壺類,是該窯初創時期就多有燒造的器物,以執壺最常見。唐代執壺為喇叭口、圓腹、短直流、單把執手,造型豐滿大度。五代執壺變為小口直頸、圓球腹、曲形流略長、單把執手,造型富有變化,使圓與長和曲與直的各種不同線條,和諧的統一在同一體之中,組成了一種造型優美的器物。宋代的執壺大體承襲了五代,但細直頸變長,圓腹又呈現圓中略見微折的特點,從而既增強了造型的穩定性,又增加了藝術的秀美感。同時,隨著壺頸的變長,其壺流亦變為高出口沿的彎曲形長流,進而使方便實用與婀娜秀麗相互融合。在常見的執壺中,該窯還生產一種形體似瓜的瓜棱壺,優美多變的造型具有瓜瓞象生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特點。採用同類審美意識創制的宋壺中,還有葫蘆形壺,其特點是用上小下大連體雙腹葫蘆形作為壺身主體,下腹的一側設彎曲的長流,而對應的另一側有連於上下腹中的曲形單柄。此種象生葫蘆壺的造型,與象生瓜棱壺相比更加多姿多變、楚楚動人。此外,該窯在宋代還創新出一些相當獨特的壺類。如造型為小直口,球腹,三矮獸足,龍首流,半月提梁上貼戲嬰的提梁壺。又如圓球腹,圈足,口在器底,器內有中空管與口相通,臥獅哺乳雙子獅流,弓曲形飛鳳提柄造型的倒裝壺等。均是構思巧妙、造型奇特,裝飾華麗,製作精美的宋代壺類器物中罕見的佳品。

 再如瓶類,也是該窯從初創的唐代以來就多有燒造的器物。唐瓶有盤口瓶、長頸瓶、淨瓶、油瓶、葫蘆瓶、雙魚瓶、雙系瓶等多種造型。到五代,以上瓶的造型仍有生產,又出現了短頸瓶等新造型。入宋後,一方面承襲了唐五代上述傳統瓶類的造型,另一方面又新創制了一系列的新型瓶種。這些新型瓶中較為突出的有玉壺春瓶、膽式瓶、梅瓶、吐嚕瓶、棒槌瓶、花口瓶、瓜棱瓶、蟠龍瓶等多種。玉壺春瓶為侈口、細長頸、圓腹、圈足造型,它以柔和且富有變化的流線型線條美迎合了人們的喜愛,在中國古代流傳了上千年之久。工匠們還將此種瓶的口部和腹部之外侈和收分線條略加改動,又製作出膽式瓶新形體。梅瓶和玉壺春瓶都是酒具,但用途不同。玉壺春瓶口外撇,細頸便於把握,裝入酒後酒液重心在腹下,應是燙酒和斟酒的酒瓶。梅瓶的造型是小口寬沿、短頸、豐肩下折、深長腹、圈足,此種梅瓶造型適合做裝酒的盛具。吐嚕瓶的造型與梅瓶相類,但腹為矮圓筒狀,猶如梅瓶截腰後的上半段,造型沒有梅瓶的修長秀美,但更具有渾圓厚重的特點。棒槌瓶亦是由梅瓶衍變而來,其造型特點是小口突唇束頸折肩深筒腹。與梅瓶相近似的瓶類還有大口梅瓶,又可稱為罐式梅瓶,其特點是大口短直頸圓肩圓弧腹內凹圈足。這些從梅瓶造型衍變而來的多種瓶類的出現,正是宋代耀州窯工匠創新精神的體現,也反映了該窯此時轉輪就制水準的高超。在瓶類造型中,還有器口翻卷成盛開花朵形的花口瓶,器腹呈現出均勻的豎條凹凸狀的瓜棱瓶,器的肩頸周壁裝飾有貼塑龍紋的蟠龍瓶等等。如此多種多樣的瓶類造像的出現,是該窯器物造型豐富多彩的明證。

 其他的各類器物同樣具有多姿多樣的優美造型。限於文章篇幅不能一一敘述,在此僅指出某些尚未在其他窯系或窯口中見到的器物造型。如:溫碗中的柳鬥編織籮型、及花口多折腹圈足型;花插中的內外雙層壁飾有水準多組插環、鏤空插座和立雕仰首龍頭的造型;盞托中的外盤套內淺托造型;供盤中的內外雙層套盒飾有如意壺門或坐佛的造型;把杯中的敞口圓腹單柄造型;燈盞中以立獅或臥獅為底座的造型;熏爐中複層套合式飾有鏤空網紋和貼花蟠龍紋的造型;瓷盒中形如戰鼓飾有鼓釘紋的圍棋子盒造型等等。這些,均是耀州窯工匠匠心獨具創新的一些精美青瓷造型。  

 在整理和排比宋代耀州窯址發掘出土的器物標本時,我們將不同的器物種類中不同的造型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型”和“式”。其中,“型”是不同的造型,“式”是同一類器物在宋代早中晚各時期造型演變中有區別的形體。各類器物造型排隊的結果,竟然選出了上千件不同“型”和“式”的典型器物標本。這一結果意味著宋代耀州窯的各類器物的不同造型已超過了上千種。面對著這數以千計的實物和一張張不同形體的器物造型圖,不由的使人驚奇之極,感歎不已。

 四、犀利灑脫的刻花和印花

 宋代耀瓷的裝飾手法比較多樣,有劃花、剔花、刻花、印花、貼花、戳花、捏塑、鏤空、繪畫化妝土等多種。內中,最為突出和獨具特色的是其刻花工藝,以及與之相同風格的印花工藝。此種刻花,嚴格講是取刻花為主,又輔以劃花而成的一種刻劃花裝飾手法。它出現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時候,發展到北宋中期與稍後達到了頂峰。此前,該窯的裝飾手法以簡便流暢的單線劃花為主。在五代和宋初,又創新出一種剔花工藝,系將花紋主輪廓以外的背襯部分採用“減地”手法進行剔除,使主輪廓紋樣突起在器表之上,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到了宋代,聰明的耀州工匠又對上述兩種劃花和剔花工藝各取其所長,且融合貫通於一體,創造出一種獨具特色的刻花新手法。此種刻花工藝需分兩步進行,先將刻刀深入直插在器坯中,用垂直刀刃勾刻出紋樣的主輪廓;再在已深刻出的主輪廓線的外側,採用斜刀連續廣削以除去花紋主輪廓外的背襯。新的刻花手法保留了剔花工藝的浮雕式立體裝飾效果,又避免了剔花減地的費時費工和行刀的呆滯。同時,還吸收了劃花工藝行刀流暢活潑的優點,使新的刻花手法顯現出刻刀在刻削行刀中犀利圓活的動感,使每一種紋樣都能躍然於一件件耀瓷之上。在完成了兩步走的刻花之後,再使用一種篦形工具,在突起的刻花主輪廓內精心勾劃出葉脈和花瓣紋理的細部,使新的刻劃花花紋達到了粗獷與精細、凸起與凹入,大輪廓與小細部的巧妙結合。飾釉後在潤玉般晶瑩的碧綠色下顯現出深淺不同的色調層次,使之具有一種含蓄典雅、詩境無垠的藝術美,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朵永不凋謝的鮮花。正因如此,宋代耀州瓷的此種裝飾手法在同時代的名窯名瓷中被譽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達到了宋代刻劃花裝飾工藝的最高水準。其產品在國內和國外的銷售市場上受到廣泛的歡迎。市場的需求,促進著生產的發展。到北宋中期稍晚一些時候,為了向國內外商品市場提供更多具有此種裝飾風格的耀瓷,耀窯工匠又發明了與其刻花手法相同風格的印花新工藝。此種印花工藝是先採用刻劃花手法製作出印花範模具(又稱母範),然後翻制出印花範,再將與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範具上印出紋樣,修飾後施釉燒成。在發掘和整理器物的過程中,我們觀察了成千上萬件的宋代耀窯刻花和印花青瓷標本。得知其印花工藝是由其刻花工藝發展而來,但並非是宋代中期刻花工藝的簡單翻版,而是對它的一種發展。新的印花工藝因其有製作簡捷、方便、快速的優點,一經問世,就將其發展的重點用在紋樣圖案的著力構思和設計上。與孕育它誕生的耀窯刻花工藝相比,新的印花工藝在紋樣題材、圖案種類、構圖方式等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從而使宋代耀窯的印花青瓷也達到了同時代同一工藝的最高水準。這種嫺熟而獨特的耀州窯刻劃花和印花工藝,以其成功的魅力在贏得國內外廣大市場的同時,也影響了一大批國內窯場瓷器製作的裝飾工藝。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