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存幾處硬傷

一把長沙窯大執壺,安然端坐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2號館的展位上。這件器物,曾被博物館方面視為長沙窯中的“壺王”,視為館藏珍品。今日,它再難傲視群雄般地安坐。本期,本報特刊發初學人和寒江雪兩位作者的文章,他們分別就“壺王”的真偽問題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孰真孰假,自有時間和歷史的評判,我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和讀者朋友們加入到研討的隊伍中來。畢竟,“壺王”真假鑒定的真正意義在於,讓那些真文物更真,假文物更假。

長沙窯產品中不僅數量多,而且造型多樣,裝飾圖形豐富多彩,因而很有特色。長沙窯的唐代釉下彩執壺從目前發現的有數百把,此次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展出的碩大的長沙窯堆貼褐彩壺有幾處硬傷。

楊靜榮先生對南宋官窯博物館的長沙窯“壺王”有兩點質疑,其一,窯址裏沒出土過類似的器物。第二,從實用功能來講,這麼大尺寸的壺應當是在古代的時候裝酒或者裝水用,如果裝水和裝滿酒以後,提起來的話,壺把肯定承受不了這個重量。筆者深以為然,並結合一些長沙窯生產的典型瓷壺,來進行分析和比較。希望能通過此來引起收藏者的重視,並期望得到海內外學者和研究者的指正。

第一,長沙窯已發現的執壺壺體主要有四種形制。一是球形,二是筒形,三是鼓形,四是梨形(上小下大,呈等腰三角形)。上述四種是長沙窯執壺的基本形制,壺的肩部多為溜肩。而這個“壺王”卻恰恰相反,豐肩,肩以下逐漸收斂,底部較小,這種形狀在唐代執壺中少見。

第二,長沙窯執壺的壺口直徑一般大於壺體腰部直徑的二分之一以上,最大可達到腰部直徑的三分之二(揹壺除外)。長沙窯執壺一般都是廣口,很少有小喇叭口,而壺王的壺口大約只占壺腰部直徑的三分之一,看起來很彆扭。

第三,“壺王”壺流角度不對,上翹達50-60度,這樣上翹的壺流是非常不適用的。可以想像如要將液體經壺流倒出壺外,壺的傾斜角度將會達到什麼狀態,極有可能液體會從壺口和壺流同時傾瀉而出,這樣的設計古人是不可為的。我們看了近百把能看到的唐代長沙窯執壺,極少有超過45度的。

第四,關於壺王的執手,也是設計上的敗筆。對於40多釐米高的執壺,它要裝多少的液體,文人雅士奈它不何,就是販夫走卒要搬動裝滿液體的壺也是頗為費力的。在這種情況下,設計這樣的執手已完全沒有實用意義,更不用說在整個長沙窯執壺中,就沒有這樣的執手形制,純屬臆造。

第五,從圖片上看,這把執壺是接胎而成,有明顯的接胎痕,壺體工藝應該是泥條盤築。唐代的陶瓷製造業有無接胎工藝,需要再查一下資料。

第六,壺的頸部和高度以及壺流的長短,從整體設計上看都很不協調,不成比例,看起來很不舒服。

總之,對這把壺的真偽敝人不下定論,因為沒有上過手,只能從造型和美術工藝方面做一些“挑剔”。楊靜榮先生是資深陶瓷專家,他發表的觀點我以為是有道理的。因為他不僅是專家,更是學者,學者就應該善於發現問題,並研究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