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世界各國咖啡館的文化 -1

一、英國的文藝咖啡館
  英國人嗜茶,這是舉世皆知的。但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初,整個倫敦都泡在咖啡裏而不是茶裏。英國的男人由酗酒改成酗咖啡,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酒館裏喝醉了就跑去咖啡館用咖啡因清醒一下,再跑去酒館繼續喝。
  英國第一家咖啡館出現在1650年的牛津大學,是一個黎巴嫩猶太人開設的。兩年後,希臘人羅塞在倫敦開設的咖啡館。而到了1700年,倫敦的咖啡館已高達2000多家。咖啡館遍佈倫敦的大街小巷。咖啡館作為最早為大眾提供平等交流對話的場所,深受歡迎。但咖啡館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圈子”特徵,也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清教徒、新教徒、天主教徒、猶太人、文人墨客、商賈、律師、醫生等,幾乎每個咖啡館都有自己固定的一批客人。開放的咖啡館打破了以前等級和身份分明的社交結構,同時也在另一層面上作了新的劃分。
英國的咖啡館為最早的現代出版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德萊頓主持的威爾咖啡館的咖啡聚會,確立了從威爾咖啡館一直傳播到文學界的文學鑒賞標準。而咖啡館內的自由辯論,則是早期的中產階級媒體如《清淡》、《旁觀》、《衛報》的基地。這些報紙雜誌的編輯,根據在咖啡館觀察到的情景和在那裏參與的談話——聽到和討論各種消息的留言蜚語,瞭解到眾人的意向,    並形成一致的觀點,最終形成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字。
  此外,由咖啡館群體集結成富有英國傳統的俱樂部,也是英國咖啡館的一大特質——英國最早的、開設在牛津大學的咖啡館,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咖啡同道。1665年,他們成立了牛津咖啡俱樂部,加入者全是學術精英,該俱樂部於1662年升級為著名的“皇家學院”。在咖啡館興盛時代,人們習慣於在這裏傾聽來自各方的新聞、評論和知識,並自由地把自己的意見參與到當中去。但當咖啡館的領軍人物逐漸形成自己的俱樂部,而把面向公眾之門關閉時,人們只好轉向媒體尋求類似的資訊。
  英國的咖啡館是男人獨享的去處,女子(除了老闆娘外)不得入內。這種情形惹火了英國婦女。1674年,咖啡館在英國境內如火如荼時,英國婦女發表了《婦女抵制咖啡申請書》,他們抱怨說“英國男子昔日威儀如今蕩然無存,這是因為過度飲用最新流行的、異教徒的飲料咖啡所致……”英王查理二世於1675年頒佈禁開咖啡館的聲明。至於英王此法令是出於對婦女的尊重,還是對咖啡館內民眾批評時政的言論感到惱火和不安,不得而知。但實際的情況是,此法令遭到全英國的反對,甚至婦女也站出來反對關閉咖啡館——他們害怕丈夫又回到從前酗酒的狀態裏。聲明發表一周以來英國境內動亂頻繁,幾乎危及查理二世的王位,於是,查理二世在禁令執行的前兩天便取消了禁令。
  然而,在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初期的咖啡館繁榮的盛況並未維持多久,很快就被茶葉和茶館所取代。就在歐洲各國在其殖民地大肆種植咖啡時,英國人卻在佔領印度後,把原來的咖啡農場改成茶場。這一方面因為印度的咖啡遭受咖啡樹銹蝕病的侵襲,大面積死去;另一方面與英國人的喜好的轉移有關。優雅的茶館原本是知識婦女和小孩偏好的地方,但沒多久,大男人們也開始迷戀這種場所,而咖啡館則很快淪為街邊的速食店,或轉做其他行業。
  直到20世紀50年代,咖啡的熱潮才逐漸抬頭。然而此次咖啡的回潮,英國人一貫秉承的對純正事物愛好的傳統卻遭受到挑戰——人們在歡迎來自義大利的濃縮咖啡的同時,更多的咖啡熱情給了美國的速溶咖啡。最開始,義大利的濃縮咖啡風靡了喝茶的英國人。1955年以後,倫敦裝潢精美的意式咖啡館隨處可見,顧客盈門,人們在裏面喝摩卡壺沖泡的濃縮咖啡。而且,這次咖啡館不再是男人的專利,也對女人敞開了大門,於是一時間咖啡館成了紅男綠女雲集的時髦場所。但這並未徹底改變英國人的飲茶習慣,直至美國的速溶咖啡與電視廣告一起,進入還沉浸茶葉配給制饑荒的英國人的生活。1956年,英國茶葉配給制取消,但英國人喝茶的傳統並沒有人們想像中恢復得那麼樂觀——時髦的人去咖啡館喝義大利濃縮咖啡,而更多的時候,大家選擇即沖即喝的速溶咖啡。當速溶咖啡佔據了英國人90%的咖啡市場並影響到茶葉時,惱怒的英國茶葉商人最終也不得不向速溶咖啡學習,放棄風味較佳的茶葉而改為把茶葉切碎裝入茶包。雖然英國人喝茶的傳統並未被咖啡徹底取代,但咖啡重入英國,確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至少英國人的茶葉傳統因此而改變。
二、咖啡登陸法國
  法國的咖啡館早在十八世紀就以星火燎原之勢遍佈巴黎的大街小巷。自由而熱烈的氣氛,使得咖啡館逐漸成為當時法國知識份子批評朝政的場所,對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法國人的咖啡其實遠沒有他們的咖啡館那麼講究。和歐洲其他民族比較,法國人的咖啡口味偏淡,而且,由於法國的咖啡基本上來自於法國的殖民地,而他們的殖民地又大多在非洲。於是,非洲盛產的羅布斯塔豆就成了法國人的糧食。羅布斯塔豆屬於咖啡豆中的粗壯豆,果酸味不濃烈,倒是苦澀味和土腥味強烈,為了掩蓋這種不好的味道,法國人就發明了重度烘焙的法式碳燒咖啡,用烘焙至黑的碳的焦苦味掩蓋它。
  法國人鍾愛咖啡館是世界聞名的,法國咖啡館裏的浪漫氣息吸引的無數觀光客前去朝拜。而明明在咖啡館喝一杯咖啡的價錢要遠遠超過在家喝上一壺,但法國人就是要去咖啡館,而且一成不變的只去自己喜歡或者習慣的那家,做自己習慣的位子,喝每次一樣的咖啡,甚至搭配同樣的茶點。而咖啡館裏的侍應生,也有著法國式的默契。他們彼此不需交流、隻言片語,就可以獲得你想要的那種服務。無論是座位、音樂、咖啡,還是點心、報紙。
  巴黎最早的、也最著名的普羅克普咖啡館,開設於1689年,老闆普羅可普是義大利移民。這家位於拉丁區法蘭西喜劇院的咖啡館一開張,就顧客盈門,演員、小說家、劇作家和音樂家不約而同在此聚會。據說,法國大革命前,拿破崙在此喝咖啡卻沒帶錢,只好留下軍帽抵賬。
  當法國大革命的風潮過去,一向文風鼎盛的法國的文藝精神,在和平年代得到空前的繁榮,小說家、劇作家、出版家、畫家、音樂家……巴黎像一個巨大的磁石,吸引著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而咖啡館就是他們最愛去的地方。
  如今,成為大師的、當年的窮苦文人、不得志的藝術家們都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他們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咖啡館,甚至固定的座位。很難說是巴黎人的這種風氣感染了他們,還是他們感染了巴黎人——幾乎每個巴黎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咖啡館,他們每天來咖啡館的時間,所坐的座位,所喝的咖啡都是固定不變的。
三、維也納——空氣中飄蕩著拿鐵與音樂
  維也納於1683年遭到土耳其大軍第二次進攻,當時的維也納皇帝奧博德一世與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訂有攻守同盟,波蘭人只要得知這一消息,波蘭大軍就會迅速趕到,但問題是,誰來突破土耳其人的重圍去給波蘭人送信呢?曾經在土耳其遊歷的維也納人柯奇斯基自告奮勇,以流利的土耳其話騙過圍城的土耳其軍隊,跨越多瑙河,搬來了波蘭大軍。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在波蘭大軍和維也納大軍的夾擊下,還是倉皇退卻了,走時在城外丟下了大批軍需物資,其中就有500袋咖啡豆——穆斯林世界控制了幾個世紀不肯外流的咖啡豆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到了維也納人手上。
  但是維也納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的。只有柯奇斯基知道,這是一種神奇的飲料。於是他請求把這500袋咖啡豆作為他突圍求救的獎賞。得到了咖啡豆的柯奇斯基就利用這些戰利品開設了維也納首家咖啡館——藍瓶子。但開始的時候咖啡館的生意並不好。原因是基督教世界的人不像穆斯林那樣,喜歡連咖啡渣一起喝下去,另外,他們也不太適應把濃黑焦苦的咖啡當作飲料。於是聰明的柯奇斯基改變了配方,過濾掉咖啡渣並加入大量牛奶——這就是如今咖啡館MENU上常見的“拿鐵”咖啡的原創版本。
  在咖啡館之前,維也納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有很多酒館。他們和德國人一樣喝啤酒,喝啤酒也會醉人,所以維也納人很快就成為咖啡館的忠實擁護者。
  位於市中心的“中央咖啡館”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咖啡館之一,這裏曾是詩人、藝術家、劇作家、音樂家和外交官們聚會的場所。招待過許多當年的大師,諸如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和施特勞斯父子。這樣的咖啡館在維也納還有很多,幾乎每個老咖啡館都能與名人聯繫在一起,於是維也納的咖啡館就成了繼巴黎之後,又一個可供觀光客瞻仰和朝拜的地方。
  不過,維也納咖啡館裏的咖啡不像法國人那麼簡單。維也納人真的很喜歡咖啡,關於咖啡的花色特別多,幾乎每家咖啡館的MENU上,都能列出四五十種咖啡。
四、德國——第二大咖啡消費國
  1721年,德國最早的咖啡館誕生於柏林。咖啡館在德國剛剛開始盛行就受到了當地政府當局的諸多限制。所以跟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咖啡的發展比較單一。
  直到19世紀初期,咖啡才成為德國人掌握的最佳賺錢工具之一。19世紀中期,拉丁美洲和中美洲大力發展的咖啡種植業受到廢奴運動的影響,於是咖啡園業主把進口奴隸改為向歐洲招募咖啡農,許多德國移民就此踏上了巴西、瓜地馬拉的土地。瓜地馬拉政府為了吸引移民,1877年通過協助德國移民區的土地法律,並給予十年所得稅減免、六年生產設備關稅減免的優惠。在此種一邊倒的政策扶植下,到19世紀末,德國人在瓜地馬拉擁有19%的咖啡田,總產量占該國的40%。靠種植業發財致富的德國人還招來了他們的同鄉,投資咖啡產地,鋪設運送咖啡豆的鐵路。同一時期,德國的咖啡商人也趁機做大,壟斷經銷拉丁美洲的頂級咖啡豆。至少有80%的瓜地馬拉咖啡豆經德國商人之手運往歐洲各地。
  只是兩次世界大戰,讓他們經歷了和歐洲人一樣的咖啡夢魘——由於離產地遙遠,所以一旦開戰,海上運輸被封鎖,歐洲人就鬧咖啡饑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於1917年正式宣佈對德作戰,巴西政府因美國同意採購100萬袋咖啡豆作為軍糧,也對德國宣戰,逮捕一批定居巴西的德國人。與此同時,美國通過法案,沒收德國人在美的財產。1918年,瓜地馬拉也通過類似的法案。德國在拉丁美洲的咖啡也遭到重創,而美國人趁機介入。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咖啡上的失利,全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找補回來。1939年希特勒閃電襲擊波蘭,歐洲每年1000萬袋的咖啡生意停頓。1940年希特勒軍隊橫掃全歐洲,納粹關閉所有港口,整個歐洲(除了德國)都處於咖啡饑荒中。但二戰後期巴西、瓜地馬拉相繼對德宣戰,同時美國人也不斷採取手段將在拉丁美洲的德國人的財產充公。戰後,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同時也迅速恢復其在咖啡貿易中的地位。
  如今,德國是世界第二大咖啡消費國,消費數量僅次於美國。而從人均消耗量上看,則遠遠高於美國。
五、風景在外面的義大利
  1615年,威尼斯商人第一次把咖啡運到了歐洲大陸。隨後,羅馬教皇克雷蒙八世為咖啡加冕為“基督世界的飲品”,在此之前,咖啡是伊斯蘭教徒的聖品;在此之後,咖啡被世界兩大宗教共有。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同時獲得兩個宗教冠冕的東西。義大利人在把咖啡當作藥水高價出售和被小商販販賣多年後,1645年義大利人在威尼斯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如果把伊斯坦布爾除外的話,這應該是歐洲最早的一家咖啡館。1720年威尼斯聖馬克廣場上的“弗羅瑞安咖啡屋”是現存的最古老的咖啡屋。
  1903年,義大利人在米蘭製造了第一台商用咖啡蒸餾器;1930年,伊利發明了用壓縮空氣的方法來蒸餾咖啡;而1945年,另一個義大利人加賈發明了以彈簧為動力的活塞杠杆蒸餾器,這種方法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咖啡的味道且耗時極短,短到咖啡來不及變苦或者變質。這種方法使Espresso很快風靡整個歐洲,並傳播北美,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精品咖啡浪潮的發端。而“加賈”如今也成為世界著名的咖啡器具生產品牌。
  對於義大利人來說,咖啡和真正經典的咖啡館是分不開的。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下600杯咖啡的義大利人每天去幾次咖啡館,上班下班路上在咖啡館站著喝一杯Espresso,聊上幾句天,是再隨意不過的事了。但他們在咖啡館待的時間不長,他們去那裏似乎僅僅是為了過一下咖啡的癮,重要的是喝下的那杯東西,而不是其他的什麼。
返回列表